铃是勇敢强势的,是敢爱敢恨的,她和李雨墨一样。 松是优柔寡断的,是不着边际的,但他和刘牧不一样。 拿话剧《孤独的美食家之爱之匙》和音乐剧《如果》的角色做对比,是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。虽然整部剧结构非常简单,甚至有些流水账,但是不得不承认,日本人真的很会写爱情故事,这部剧中也是看到许多《花束般的恋爱》的影子。 铃和松,或许注定是分开的。他们都是一种人,他们都会为了自己爱的人而做出改变:不管是铃再也不吃香菜、一次次原谅松的不靠谱……还是松再也不放荡不羁、为了有能力迎娶铃而努力……都走向同一个结局:分开。松的努力,想凭借摄影,不再让铃维持这个家。还有铃的自责,认为松束缚在她的爱情中,拒绝了他的求婚,并且和他分手。这都和《如果》里,雨墨的不辞而别,但一直等候;刘牧独自前往北京,断更“树先生”一样。或许,这并不是遗憾,而都是最好的结局。《花束般的恋爱》里的那对恋人,从爱得死去活来,到最后的不告而别。是痛,也是甜。 没有人说“happy ending”就一定是“一起包饺子、包汉堡”的大团圆,也没人说“bad ending”就是有情人,终不成眷属的遗憾。松抱着即将离开的铃的时候,他们都知道,这趟行驶了五六年的列车,到达了终点站,乘客都要下车,步入一段新的旅程……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再来说说这部剧最大的“噱头”:“在剧场吃饭”。 对于以视听觉为主的剧场场域空间来说,融入“味觉”这一种,在该场域难以出现的特殊的感官,的确可以作为宣传的“噱头”。并且由于该剧剧情的简单,如何丰富观众体验和拓宽剧本深度,以及作为长期驻演剧场,如何持续盈利,都成为该剧的戏剧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。 首先对于观众所食,实际上在最高档的菜单中,基本上复刻了剧中松和铃经营的中餐馆,给食客井之头五郎先生的最后一餐。可能上菜的顺序不尽相同,但是餐单较为还原:金包银蛋炒饭(换成了滑蛋饭)、熟醉虾、麻辣烫(这个确实在剧场中无法复原,换成了签物)、双皮奶(很正宗的双皮奶,不是牛奶布丁)、烤肉(是点缀在滑蛋饭上的一些肉片)、味增汤。 其次,这部剧其实也是通过这一道道菜品,进行倒序,并结合井之头五郎的场外音,讲述松和铃的感情故事的。在“味觉”的感官刺激中,丰富了松和铃的每一段回忆,加深了观众对于松和铃的故事的理解。包括剧中的角色也都是真实饮食,包括使用烤肉盘煎出烤肉的焦香味也是真实的。 但是菜品基本上都是预制菜,确实难以让观众认可。比较作为仅次于《不眠之夜》的最贵单价了,680的价位无法让观众吃到真材实料,着实让人遗憾。不过肯定到现在,大部分观众也是购买折扣票和半价票进剧场,而且确实难以在剧场旁设置厨房,可能预制菜也是唯一选择。可以尝得出来,菜品都是高端的预制菜,口感风味确实比一般的要好很多。 最后,单从“在剧场吃饭”这一行为的观众体验来说,限制肯定比一般餐厅要多:大声交谈自然不被允许;餐具的碰撞声也会相应减少;咀嚼食物的声音也会刻意降低,以达到细嚼慢咽的地步。其实饮食环境的改变与重构,也变相引导观众在公共场合饮食时,保持礼仪和遵守规则。






评论